精選文章

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

第015期-最浪漫的事和「步道」一起慢慢變老

【走讀暖暖】社區報 第十五期 最浪漫的事和「步道」一起慢慢變老






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

2021-08-23基隆憤青的「換工」實驗:從長輩到小學生,在這裡每個人都被需要(天下雜誌)

 

基隆憤青的「換工」實驗:從長輩到小學生,在這裡每個人都被需要

基隆暖暖防跌工班透過「換工」,幫老年人家中裝設防跌裝備,長輩再用自己的興趣專長,把價值鏈延伸下去,加強社會連結、避免孤獨死憾事。幕後推手是自稱「年輕是憤青」的基隆市議員王醒之,他到底怎麼做?

防跌工班-王醒之-換工-基隆-老人-高齡社會-社會連結-孤獨死防跌工班核心成員王醒之(左1)、郭發財(右2)、江淑芬(左2)蹲進社區裡,慢慢建立「關係」,這是一般社工無法取代的。圖片來源:黃明堂攝
 
1990瀏覽數

走出基隆暖暖火車站,典型的雨都陰鬱氣候籠罩。但在這裡,人間陰鬱,卻出現一縷暖陽。

5年前,基隆市議員、前立委王拓之子王醒之在暖暖成立「防跌工班」,到老人家裡幫忙裝設防止跌倒的設備。但特別的是,工班不收工錢,而是希望接受幫忙的家庭,以換工回報,到社區服務;社區裡接受換工服務的團體或個人再換工,把價值鏈延續下去,並築起綿密的社區防護網,避免孤獨死憾事一再發生。

「我年輕的時候是標準的憤青,」49歲的王醒之自稱,30年前投入野百合學運,大學畢業後投入工運,出沒在台北各大陳情、抗議的場合。

但他逐漸發展出「弱勢互助」的理念。因為,他相信「每個人都該相信」,且一定有些力量,被社會需要。譬如,接受他幫助解決勞資糾紛的工人,在過程中學習,等到下次有類似案例時,可以挺身而出協助其他弱勢者。


防跌工班

  • 成立/2016年
  • 創辦人/王醒之
  • 核心成員/5人
  • 主要活動地區/基隆市

超越慈善,建立依存感和信任

2016年,在基隆出生、長大的王醒之發現,應該把力量拉回到在地社區。「從事工運十多年,卻驚覺過去不曾花太多力量在基隆,反而花太多力氣在中央,」王醒之逾20年的工運伙伴、防跌工班班長郭發財說。

於是,王醒之在基隆成立「左下角工作室」推動社區營造。那時,台北醫學大學正在進行科技部研究計劃,想以暖暖為場景,發展新型態的照護體系,找上王醒之合作。

王醒之也正在調查暖暖老人的生活處境,卻苦於不得其門而入。和擅長防跌議題的台北醫學大學合作,幫助他用防跌為號召,讓關懷力量走入尋常百姓家。

防跌工班不收工資,而是邀請中老年人把興趣當成換工內容,讓他們找回自信。(黃明堂攝)

從30年工運經驗磨出的「弱勢互助」,此刻又浮現在他腦海。「不希望防跌工班只是一般的慈善、福利工作,而是要做『社會關係的創新』,」他心想。

不過,他的換工概念,一開始並不受歡迎。

長期研究孤獨死,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劉立凡觀察,這種社區平台要成功的關鍵要素有二,一是讓參與者能在其中找到興趣;二是要增加他們的社區依存感,也就是讓他們信任。

修繕、吟詩、說故事,萬事皆可換工

為了降低居民對防跌工班的防備心,王醒之開始從關懷據點、宮廟、教會多管齊下做衛教,告訴居民老年人跌倒造成的社會成本。慢慢地,居民才逐漸卸下心防,對王醒之與防跌工班成員敞開家門。

同時,王醒之也希望接受防跌工班服務的中老年人,把興趣當成換工的內容,說故事、打太極都行,目的是讓他們的自信不致隨著身體功能老化,而逐漸凋零。

其中最成功的例子,莫過於暖暖巡守隊員李建富。家有九旬母親的他,一聽到這概念,立即向王醒之表達需求,花了3000元工本費,請防跌工班代購扶手、浴室防滑椅材料並安裝。

安裝過程中,陪同工班的左下角工作室計劃專員江淑芬發現,李建富家中有不少詩詞書籍,詢問後才發現他正在學習台語吟詩。

「台語吟詩這麼美,不如就用這個來換工吧,」江淑芬後來安排他到家附近的暖西國小教學,學生課後還圍著他一再問問題。

從司機到小學生,串起價值鏈

「能夠用自己的專長教學,很有成就感,有機會以後還想教,」64歲的李建富是一名司機,再過一年就要退休。讓他意外的是,自己也能像蠟燭一樣,燃燒暮年重拾的興趣,光芒還能照亮年齡足以當他孫子的學童。

基隆暖暖防跌工班換工,到國小教台語吟詩。防跌工班到暖暖巡守隊員李建富家安裝扶手後,李建富再到暖西國小換工,教台語吟詩。(春風文教基金會提供)

這段價值鏈,後來還繼續延伸。上台語吟詩課的暖西國小三年級學童,後來到暖暖聖光堂打掃並陪伴老人,讓坐在輪椅上的長輩笑得合不攏嘴。

不管是李建富、暖西國小學童,或是聖光堂的長輩,都因為串起的價值鏈而接觸到不同面向的新體驗,也代表「防跌工班」打破年齡界限,升級成「互助工班」。

然而,王醒之也坦言,「經驗比較多的,都是失敗的案例,」工運出身的他再清楚不過,資本主義社會中,人與人的信任原本就得來不易,需要時間累積關係厚度。

關係要慢慢磨,政策難衡量

所幸伙伴也明白這道理,一路相伴,不曾失去熱情。江淑芬認為,「換工成功」是可遇不可求的終極目標,重點應該放在和個案關係的建立,「能和長輩相處,聽他們傾吐心事,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。」

這種累積關係厚度的阻力,雖然隨著王醒之在2018年當選基隆市議員而減少,但一股矛盾掙扎感,卻在昔日是「憤青」的他心中翻騰。

「你不會在法律明文看到『關係』這兩個字,可是我們創造、連結的是關係,但關係不是法律或政策問題,」進入體制後,他發現政府社福施政重心僅是預算分配、核對KPI是否達標,不太可能談法定字眼以外的問題,更遑論在社區中建立「關係」。

對他而言,防跌工班無法由政府社工所取代,「因為要蹲進關係裡面慢慢磨,而社工很難做到,」他只能退而求其次,盡力讓政策更有人味、更能體現價值。

帶著這種衝撞過後的釋然,王醒之的下一步是把互助工班數位化,讓想要換工的人只要把專長放在網路上,就可以成為換工價值鏈的一環,細節仍在研議中。

這不只是他30年來社會實踐的結晶,他更想透過更多人與人關係的建立,接住每個可能墜落孤獨幽谷的人。

(責任編輯:黃韵庭)